选择初一(3)班进行公开教学,本身就是一次挑战,陌生的班级,陌生的学生,对于学情更是一无所知。怀着忐忑给学生下发了“导学单”。虽然初一学生已经接触过几篇说明文,但批阅导学单后发现孩子们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对本课的教学设计稍作了修改。借用
王荣生教授常说的一句话:明确“文本之体性”,才能确定“教学之内容”,才能选择“授课之方法”,和我对好课的一些拙见来谈谈我的这节《苏州园林》。
一、“学习”而非“教学”
一堂好课,首先应是“学习课”,而不是单纯的“教学课”。 王教授要求我们明确“文本之体性”,才能确定“教学之内容”。与这一点是不谋而合的。《苏州园林》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或许有时要求我们淡化文体,但是淡化并不等于忽略,所谓“文无体不立”,只有明确了文体,我们才能确定“教学之内容。本教学设计在第一环节,就简洁鲜明的明确了,《苏州园林》——说明文。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说方法、品语言,是我们学习说明文的基本方法,更是我们该掌握的基本内容。学生有了明确的方向,知道一堂课该学什么,教师自然也就首先和学生一样先是个学习者(学者),其次是个引导者,最后才是个管理者和领导者。这样的课,这样的课或许才是“学习社会”所需要的好课。
二、“自主”而非“执行”
有了明确的教学内容,才能选择授课的方法。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个策划者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者。本课教学设计中是充分体现这一点,教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要把熟悉的苏州园林介绍给大家,该怎么写?作者找到了一个什么词?
2.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什么?
3.图画中有什么?
4.什么是完美?要达到完美还要讲究什么?
整堂课教师围绕这几个问题,循序渐进。学生通过小组的讨论、分享、交流、总结。最后小组代表全班分享。学生在充分独立、自主、创新的情况下,明确了文章的说明对象,抓住了对象的特征,通过简洁的板书掌握了文章的顺序。
三、“个性”而非“标准”
品语言、说方法是说明文教学的又一个学习的重点。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教师充分关注这一重点。首先在导学单中对学法作了一定的指导,明确列举了说明方法的种类等,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解题思路,提供了一定量的范例指引。与此同时又不扼制学生的个性创新。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空间,通过自己的自主、个性的阅读,来巩固完善所学知识,以及在今后学习中的实际运用能力。
四、“实在”而非“作秀”
是不是好课,我们大谈特谈都无计,唯有学生说了算。看孩子是否有所收获,有所发展,一堂好课是给学生上的,不是给听课老师上的。
自夸的同时,我也深知本课还存在较多的得不足:
1.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还是太少。通过一课时来完成《苏州园林》的教学,时间确实很仓促。作为一篇美文,应让学生多读,在美读的过程中领略苏州园林的美。可我老是怕时间来不及,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过于仓促,而且是零星的片段阅读。
2.还没能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这堂课的课堂气氛总体是比较活跃的。但有几位同学却始终未能走进我的课堂。整堂课都未能积极参与讨论,积极举手回答
3.因为是说明文,教学设计时对本课的情感目标重视不够,所以课堂上师生的表现激情不足。
2013年6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