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杂志主办、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承办的“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广会”在清华大学大讲堂举行。
去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评选出基础教育领域417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带领的团队完成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如何看待主题教学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如何看待课程整合的意义与价值?在成果推广会的高峰论坛上,几位嘉宾就此阐述了他们的观点。
优秀教学成果源于长期丰富的实践
成尚荣:今天的这个“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推广会”是富有中国意义的。推广会首先让我们回到事情的本身,那就是回到小学语文的主题教学,但是回到本身还不够,还要超越,这个超越就是从小学语文的主题教学,走向课程,走向课程的整合,还要走向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柳海民:窦桂梅是我的博士弟子。她的语文主题教学相关成果获得了“东北师大优秀博士生论文”的荣誉。优秀的教学成果应该具备四个特征,第一个就是坚实的基础。优秀的教育成果需要经过长期的思考、实践和完善的过程。在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有些著名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到目前我们依然在使用,依然具有勃勃的生命力,比如法国卢梭的自由教育、美国杜威的生活教育、中国孔子的启发教育,都是一辈子奋斗的结果。窦桂梅的主题教学的成果,经过了20年的时间积累才形成。
第二个特征是丰富的实践。我们通常认为理论生成的源头有两个:一个是理论的演绎,一个是实践的归纳。清华附小的语文主题教学既有单篇经典的主题教学、群文主题的教学,还有整本书的主题教学;既有语文学科的主题教学、跨学科的主题教学,还有刚才大家看到的超学科消弥式整合。多种多样的素材,生成的主题一定是多种多样的、千变万化的。但窦桂梅没有忘记,语文教学的实质和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语文立人,先是通过主题教学培养学生形成语文的核心素养,进而发展成语文立人,也就是形成学生发展的全面的核心素养。
第三个是持续的探究。成果处在教学和研究的一个互动的完整的链条之中,不懈的研究不仅不断地改善教学,也在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第四个特征是理论的升华。将教学经验进行抽象概括,升华成带有普遍性、概括性的“道”。这不仅需要长期的教学经历,更需要开阔的视野,要能够知晓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知识产生的过程和思维方法,以及知识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才能很好地凝练和生成这样的主题。
成尚荣:作为窦桂梅的导师,柳海民教授告诉我们,其实窦桂梅老师本身也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就是教师发展的主题。教师发展的主题是什么?就是教师本身的核心素养。同时,只有经过长期的提炼才会形成实践模式。
母语教育应聚焦于培养完整人格
李方:我想从语文教学和母语教学的角度谈谈感受。母语是每一个孩子的启蒙者,是每一个孩子的言语之母、认知之母和学习能力之母。在当今信息时代,母语也是交流之母、传播之母,同时母语还是思想思维之母、责任之母,它有价值趋向,语言是有价值的。它也是文化之母。在小学阶段母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将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我们的母语课要承担起这样的责任。
主题教学有目标,有序列,也有方法,还有价值,最终聚焦到家国情怀和完整人格的培育上,是非常完整的语言教学新的体系,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推广。
成尚荣:简单概括李教授的发言,小学语文主题教育的主题就是对母语的一种热爱。对母语,要理解和学习并重,而在母语的背后,站着一个完整人格的人。
主题教学是整合的开放的情境化的
郑国民:我对主题教学谈三个观点。第一,主题教学是整合的。我们原来的语文教学存在碎片化、知识琐碎化的问题,使得学生淹没在了字词句篇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的练习当中。大家都知道,孩子的学习应该是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学会整体运用知识,发展各方面能力。主题教学是整合的,就是想突破原来语文教学过细的碎片化的训练。主题教学使得语文课程本身是整体性的,同时也整合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
第二,主题教学是开放的。一个教学单元一个主题,选择三到六篇课文,几篇课文围绕主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展开。我们希望孩子通过这样的主题学习,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思考同样的问题,然后感受到不同的表述方式的力量。
第三,主题教学是情境化的。任何教育如果不和孩子的生命、生活发生关系,都是干瘪的、缺乏活力的。主题教学在孩子的创新思维培养这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就是让孩子在真实的教育场地当中,承担着真实的学习任务,让孩子在主动地积极地发现问题的过程当中学习语文,在真实的场地当中、在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当中学习语文,而不是老师简单地给他布置一个作业,简单地一个个知识点重复,简单地一个个能力点训练。我们原来语言教学更多的是让孩子模仿,实际上孩子的语言发展就是创造的过程,孩子书面的表达、口头的表达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成尚荣:主题教学提供了一种范式,这种范式是开放的,主题确定以后有不同的表达,它的核心是创新。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主题不是老师教给孩子们的,孩子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自己创造主题,说到底儿童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主题,把语文的主题和儿童发展的主题两个主题重叠起来,语文才有希望,语文教学才有明天。
课程整合要在给定空间下有所作为
温儒敏:主题教学非常好,特别是在小学,但到中学用起来恐怕就比较困难,特别是科技整合,科技类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它有条件,对教师的水平要求非常高。整合不是目的,我们还要完成语文的基本任务。语文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最基本的就是语言文字运用,就是教会未来的公民熟练、通顺、得体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科设立、分科教学有它的毛病,也有它的道理。分学科这种教育形态并不是中国特有的,国际上都是这样的。有些任务就是要依靠学科来完成的,所以学科的设立与打通,这个问题要辩证地、全面地看。
现在大家都讨厌语文讲得那么琐碎,那么死板,为什么?大家都知道这些东西不好,但是大家都在做,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回避不了的现实——高考和中考。我们的改革只能在巨大的现实里面考虑。既让学生考得好,家长满意了,地方上也满意了,同时又不把他们的脑子搞死,能不能做到呢?我想这个是可以做点工作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回到学科的基点,在这个基点上扩展到主题教学,再到科技整合,而不是要颠覆以前的东西。
课改已经搞了13年了,有巨大的成就,一些新的理念、先进的理念,普及了,但是我们调查发现,很多学校基本上还是老一套,甚至与搞课改之前相比,学生们的负担更重了。为什么?原因不在老师、不在学校,是整个大的社会环境使然。作为小学老师、小学校长,应该思考,在给定的空间中能做什么,能改一寸是一寸,能改两寸是两寸。对于课改,也应该总结一下,现在的课改也好,修订课标也好,要进两步退一步,要不然制定出来的课标也好,先进的理念也好,大家只能欣赏不能运用,这个问题一定要重视。
成尚荣:在当今大环境之下怎样变革?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课程改革,很多问题不是出在课改本身,而是我们整个体制和环境,但是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温儒敏教授还提醒我们,主题教学课程改革要有基点,出去了还要回来,在某种场合我们进行课程整合,但在整合时不要忘记学科本身独特的价值。
小学阶段教育要突出“顶灯效应”
谢维和:我个人觉得,清华附小能取得这样的成果,有两点是非常值得重视和肯定的:一是校长和任课教师的个人魅力,教育是要有个人魅力的,窦桂梅老师的个人魅力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和研究。二是这样的一种主题教学,包括在这个主题教学基础上形成的“1+X”课程体系,特别符合小学教育的专业性规律。
前面四位专家的发言中,我们多次听到一个词叫作整合,为什么整合对小学教育这么重要呢,我想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大家想想看,当一个6岁多的孩子迈入小学,来学习这些课程的时候,他就好像进入到一个黑黑的房子里面。这个时候他能不能大胆地迈进这个他不熟悉的黑暗的房间里面?我们通常可以有两种方式帮助他,一种方式是我们用高度聚光的探照灯把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呈现给他们;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把这个房间的顶灯打开,一下子把整个房间都照亮,尽管顶灯在局部上并没有探照灯那样照得亮,但大家想想,在哪种灯光的帮助下,孩子们能够更放心大胆地走进这个房子呢?显然是顶灯!而这种顶灯恰恰是小学教学和小学课程的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它区别于中学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我们不要笼统地讲基础教育,我们要把基础教育分成高中、初中和小学不同的层次和阶段。而小学课程的特点也就在于这种“直接的完整性”,就是这种“顶灯效应”。而中学教学是分科教学,恰恰具有一种间接的完整性,或者说是探照灯式的教学,帮助每一个中学生走进一个个具体的房间、一个个具体的学科。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窦桂梅老师主题教学的课程和清华附小“1+X”课程体系非常好地体现了小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小学生成长的规律。
成尚荣:谢校长讲了窦桂梅老师的个人魅力,但是谢校长更强调的,还是个人魅力背后的东西,那就是教育规律。谢校长进一步说,不能笼统地讲教育,只有把这个规律把握好,个人魅力才是真正的魅力。主题教学正是窦桂梅校长把个人魅力、个人天赋与小学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整合在一起,体现出真正的魅力。谢校长用了一个非常好的比喻,那就是探照灯和顶灯。我们的“顶灯”在哪里,我们的直接的完整性在哪里?这是我们今后的主题教学要进一步研究探索的。让我们的小学教育永远在孩子们的头顶上亮起照亮学生未来道路的那盏“顶灯”吧!? (记者汪瑞林)
《中国教育报》2015年5月26日第9版
?